top of page

從蹲到坐:見證香港公屋廁所七十年蛻變史

香港公屋廁所

​​香港的公共房屋發展史,某程度上就是一部市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縮影。在這個看似平凡的角落中,廁所設計的演變特別能反映出居住環境的改善進程。本報深入探討公屋廁所七十年來的重要轉變,見證香港社會的躍進。

一、空間配置:從共享走向私密

最早期的徙置大廈,因應當時大量寮屋居民安置需求而倉促興建。每層樓約二十至三十個家庭共用一處公廁,男女分開設置。當時的居民需要排隊輪候,晚間使用不便且存在安全隱患。這種共用設施不僅缺乏私密性,對行動不便者來說更是一大考驗。

到了六十年代,隨著「家庭式」公屋概念興起,獨立廁所開始在公屋單位中出現。這次改變是公屋設計史上的重大突破。雖然每個單位的廁所僅有一至一點五平方米,但對提升居民生活質素而言卻是質的飛躍。獨立廁所配備了基本的通風和照明設備,讓住戶不再受制於公共設施的種種限制。

七八十年代,廁所設計更趨完善。面積擴大至約兩平方米,並開始加入淋浴設施,形成真正的「衛浴間」概念。這個時期特別注重乾濕分離的規劃,加裝抽氣扇改善通風,甚至考慮到收納需求,可說是邁入現代化的重要階段。

 

來到九十年代至今,現代公屋的廁所設計已臻完善。標準面積達到二點五至三平方米,空間規劃更符合人體工學,設備配置也更加人性化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無障礙設計的普及,體現了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懷。

 

二、設備升級:從基礎到人性化

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期,公屋廁所以蹲廁為主。當時的設施相當簡陋,沒有固定的沖水裝置,地面就是普通的水泥地,排污系統也十分基礎。這個階段的廁所完全以實用為主,較少考慮使用者的舒適度。

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是一個重要的轉型期。陶瓷座廁開始進入公屋家庭,配備了簡單的沖水箱系統。廁所加裝了基本扶手,地面也改良為防滑設計。這些改變大大提升了使用的安全性和便利性。

 

進入九十年代後,廁所設備開始全面升級。節水型座廁的普及不僅帶來使用上的便利,更體現了環保意識的提升。智能沖水系統、防臭地漏、熱水器和花灑等現代化設備的引入,讓公屋居民享有接近私人住宅的衛浴體驗。

三、衛生系統:從人工到自動化

五十年代的衛生維護完全依賴人工。居民需要用水桶手動沖廁,清潔人員定期打掃,沒有專業的消毒設施,通風也只能靠自然對流。這種原始的衛生系統既不環保也不衛生,常常導致異味問題。

六七十年代開始有了基本改良,引入固定的沖水系統和排污管道。這個時期開始有了定期消毒的概念,也嘗試通過設計通風口來改善空氣流通。清潔用品的使用也逐漸普及,標誌著衛生觀念的提升。

八十年代後,衛生系統進入現代化階段。完善的沖水系統和排污網絡大大改善了環境衛生,專業的消毒設備和機械通風系統則為居民創造了更健康的如廁環境。防菌材料的應用和自動清潔設備的導入,更是將衛生標準推向新高度。

 

四、現代化程度:與時並進

今天的公屋廁所已經脫胎換骨,配備了智能控制系統、LED節能照明、自動排氣設備等現代化設施。防霧鏡面、溫控設施等貼心設計,以及緊急求助系統的設置,都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。

五、環保考量:永續發展

環保意識的崛起為廁所設計帶來新的思維。現代公屋廁所採用雙掣式節水沖廁系統,選用環保建材,並導入節能設備。中水回收系統的應用、太陽能的使用,都展現了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。一些新型公屋更開始試驗物聯網技術,通過智能監測來優化用水效率。

未來展望

香港公屋廁所七十年的演變史,是一部生活進步的縮影。從最初的基本需求滿足,到現今追求智能化、環保化的綜合性設計,每一步改變都印證了香港社會的進步。這個看似微小的生活空間,承載著城市發展的印記,見證著香港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決心。相信未來的公屋廁所設計,將繼續秉持創新精神,為居民打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。

展望未來,公屋廁所將朝向更智能、更環保、更人性化的方向發展。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將實現智能監測和自動調節,環保技術的進步將進一步促進節能減排,而人性化設計的深化則會為不同年齡層的居民提供更貼心的服務。

疫情之後,非接觸式設計和自動化消毒系統可能成為標準配置。長者友善設計和無障礙設施也將得到進一步優化。這些改變不僅關乎居住品質,更體現了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懷。

bottom of page